婴儿脐疝
(别名:婴幼儿脐疝)
本词条由
中日友好医院小儿外科 周忠蜀
审核认证
疾病概述
婴儿脐疝(umbilical hernia),又称脐凸,俗称“气肚脐”,是由于脐环关闭不全或薄弱,腹腔脏器由脐环处向外突出,表现为肚脐处肿物(肿物多在婴儿哭闹时凸出,休息时消失),最常见于低体重早产儿。随着身体发育完善,多数患儿在1年内疝环可自然闭合,预后较好。1岁内未能自愈,且疝囊较大者往往需要手术修补。
就医指南
临床症状:婴儿脐疝常表现为脐部膨胀出包块,直径一厘米至两厘米,没有其他症状。常在洗澡换衣服时发现多呈半球形或圆柱形。啼哭咳嗽直立时肿物饱满增大。
好发人群:2岁以下婴幼儿
就诊科室:儿科
常用检查:腹部X线片
并发疾病:皮下血肿:手术剥离疝囊后,局部毛细血管渗血,形成皮下血肿,术中彻底止血可有效预防。
是否医保:否
常用药物:一般采取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病因
无传染性
脐疝的发生原因与脐部的解剖特点有关。在胎儿期,脐环下半部通过脐动脉和脐尿管,脐环上部通过脐静脉,婴儿出生后,这些管道随即闭塞而变成纤维索,与脐带脱落后的瘢痕性皮肤相愈合,因此该部是一薄弱区,脐疝的形成还与腹壁肌肉的发育有关,在婴儿时期,两侧腹直肌及前后鞘在脐部尚未合拢,这就使脐疝更容易产生,在上述条件下,各种使腹腔内压力增高的原因,如咳嗽、腹泻、过多哭闹等,皆能促使腹腔内容物经未愈合的脐环外突。突出的内脏多为大网膜或小肠,囊壁与其内容之间一般无粘连。
症状
患者最主要症状为脐部存在肿物。当婴儿哭闹或咳嗽时,肿物突出会更加明显,安静休息时肿物消失。突出的肿物通常是无痛的,也不会对胃肠道的正常功能造成影响。
婴儿脐疝多发生在脐带脱落后的数天和数周的婴儿,此时脐带的切断处已有上皮形成,因此,疝的表面有皮肤覆盖。主要表现在脐部有肿物突出,哭闹时肿物增大,皮肤紧张很薄呈微青色,安静平卧或睡眠时肿物缩小消失,脐部留有松弛的皱褶,用手指将疝内容还纳后,往往可以听到气过水音,并且可以触到组织坚硬的脐环,以手指深入脐孔内,可估计到脐环的直径,当小儿咳嗽、哭闹、用力时手指可有冲击感。
一般很少有伴随症状。
当突出的腹腔脏器如肠管,发生嵌顿、卡压时,会引起肠梗阻,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
就医
婴幼儿脐疝的诊断:
一般有下列临床表现和体征即可诊断为婴幼儿脐疝。
1、婴儿出生后脐部呈半圆形的肿物隆起,大多如拇指头大小,质软,在肿物的下半可见到脐痕。
2、肿物在患儿哭闹或用力时增大,安静休息或用手挤压时缩小或消失。
3、用手还纳疝内容物后可触及疝环,疝环直径多小于2.0cm。成人脐疝的诊断比较容易,一般经过详细的询问症状外和仔细的查体多可做出准确的诊断。对于诊断困难的还可以选择超声检查。
婴儿脐疝比较常见。患有脐疝家长一定要护理好孩子的日常生活,避免引发其它疾病。
治疗
正常情况下生后18个月内,脐环可以继续缩窄,因此,婴幼儿脐疝有自愈的可能,不需要任何治疗绝大多数在2岁内自愈。有人统计随着年龄增长,腹肌亦越来越发达,脐环也逐渐变小而闭合,据统计生后6个月内有90%,一年以内有95%闭合而自愈。
非手术疗法:
一般无需任何处理。对个别爱哭闹,屡发嵌顿者可试用。
(1)压迫法:用适当长度的9~10cm宽的松紧带,缝制成圆圈状;令婴儿平卧,还纳脐疝;将棉球(同疝大小)或半个乒乓球的凸面对准脐疝部,以松紧圈固定之即可。
(2)胶布粘贴法:可将稍大于脐环的硬币、扣子或圆木片用纱布包好,压在脐环上,然后用宽胶布固定。胶布宽5cm,胶布经过的腰背部可内垫纱布,以免损伤皮肤,操作时先将疝内容物还纳回腹腔,使疝囊呈空虚状态,避免疝内容物膨出,便于脐孔的闭合(图1)。一般1~2周更换1次,可连续贴用3~6个月,应注意局部皮肤的护理,每次粘贴时要使脐孔缩小,使之逐渐愈合。
手术疗法 婴幼儿正常发育时,脐疝能很快消失,仅有个别病例需手术治疗,因此不应急于手术。
(1)适应证:有下列情况者可考虑手术:①疝较大脐孔直径在2cm以上;②经1年的保守治疗没有治愈,年龄在2岁以上;③已经嵌顿,内脏与疝囊有粘连;④脐部疼痛,推测有大网膜粘连者。
(2)手术方法:围绕脐疝之下方作半圆形皮肤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后游离疝囊,将疝囊从脐部皮肤下面切除后,缝合腹膜,然后将二侧腹直肌筋膜缘用粗的丝线在正中线上缝合,逐层缝合皮肤。创口用无菌纱布覆盖后用宽粘膏固定,以消除腹壁的张力。
(3)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皮下血肿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形成多因剥离疝囊后创面局部渗血,形成血肿并逐渐扩展到腹前壁。治疗不当可导致感染形成脓肿。避免的办法是仔细彻底止血;术毕应在脐窝处放置与脐窝同样大的棉纱球加压包扎。小的血肿可自行吸收,大的血肿可剪开部分缝线去除积血及凝块,加压包扎,同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
饮食
婴儿脐疝在饮食方面没有需要特别注意的,与正常的同龄婴儿一样的饮食就可以。在6个月以前,主要是吃母乳或者婴儿配方奶,在6个月以后可以逐渐添加米粉、蔬菜泥、果泥、肉泥等辅食。需要注意孩子的大便,如果反复出现便秘,可以导致脐疝反复出现。
护理
护理新生儿脐疝要平时注意观察。妈妈不需要每天按压脐部,来观察肠子是否跑出,只要在平时注意观察就可以了。比如在给宝宝换尿布或宝宝睡觉时,顺便观察脐部外观即可。在宝宝比较放松、情绪比较平静时,脐部的小包会稍微下陷一些,就像吹饱的气球稍微放了一些气,表皮变得皱皱的,但是,当宝宝开始活动或哭闹时,脐部的小包又会变得较为饱满。
还要注意不宜用东西压着肚脐。有些妈妈用硬币直接压住凸出的脐部,希望通过压力来改善状况。但是,不论用硬币压,还是用胶带或衣物缠住,对脐疝气都没有实质疗效,反而容易出现接触性皮肤炎,特别是在夏天,更容易因为闷热而出现痒疹。
在给宝宝穿衣服、换尿布时,并不需要刻意避开患有脐疝气的部位,只要注意做好照护工作,保持好皮肤的完整性即可。
保持婴儿脐部干燥清洁,减少脐部发生感染。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