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

  • 疾病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饮食
  • 护理

疾病概述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也被称为“手口足综合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和全身发热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发生死亡。

手足口病

就医指南

临床症状:疲倦、咳嗽、流涕、食欲降低、恶心、呕吐、头痛、发热、口腔黏膜疱疹、四肢丘疹、四肢疱疹等。

好发人群:婴幼儿、儿童等。

并发疾病:脱水、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肌炎、肺炎、肺出血、脑脊髓炎、泛发性丘疹等。

常用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脑脊液检查、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X光、CT检查、头部磁共振成像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就诊科室:急诊科、儿科、小儿内科、皮肤性病科、口腔科、发热门诊、感染科。

治疗周期:一周左右。

是否医保:部分医保。

常用药物:布洛芬、乙酰氨基酚、金霉素、鱼肝油、西瓜霜、冰硼散等。

病因

主要病因
肠道病毒感染。
传播途径

一、人群密切接触传播

主要原因为常因接触感染者的手、洗漱用品、餐具、玩具、贴身衣物、床品等物品,从而导致感染。

此途径主要在托幼机构容易流行,因为集体环境中容易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手及物品。

二、呼吸道传播

主要原因为打喷嚏、咳嗽等方式传播。

三、消化道(粪-口途径)传播

主要原因为食用了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者是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可导致病。

症状

典型症状

一、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急性发病初期主要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

主要表现为疲倦、咳嗽、流涕、食欲降低、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二、发热

一半左右的患者在发病前1~2天或发病同时,会出现发热症状。

一般多为低、中度热,在38℃左右。

部分患者不会有明显发热。

三、不同部位出疹表现

1、口腔黏膜

主要表现为发病后1~2天,口腔黏膜发生零散疱疹或者是灰黄色溃疡。

大部分的皮疹为粟粒大小。

口腔黏膜出疹主要见于舌、颊黏膜和硬腭等部位。

出疹时还会伴有咽痛、嘴痛,可能导致婴儿拒绝进食。

2、手、足、臀等部位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臀等部位皮肤上出现红色斑丘疹、疱疹。

部分患者的疱疹也会出现在躯干上。

疱疹主要呈离心性分布,外表为圆形凸起,大小不等,周围有红晕,疱内有少量浑浊液体,一般在5~10天内结成硬皮,然后逐渐消失。

若是斑丘疹则一般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

3、皮肤损伤(皮损)特点

皮疹主要特征为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皮疹在一般情况下1周左右就会消退,并且消退后不留瘢痕。

4、特殊情况

部分患者仅会出现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个别感染者不出现皮疹。

重症症状

一、进展期表现

1、神经系统损害

若是患者病情进展迅速,那么在发病后1~5天就出现相应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的疾病表现相似。

精神症状主要有精神差、嗜睡、烦躁、易惊、头痛、呕吐。

肢体症状主要有肢体抖动、肢体无力、肌阵挛。

神经症状主要有眼球震颤、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脖子僵硬等。

2、呼吸功能障碍

若是患者病情进展迅速,那么在发病后1~5天出现相应呼吸功能障碍表现。

呼吸浅快,症状较为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

口唇发绀,主要表现为嘴唇皮肤黏膜青紫色。

咳嗽。

咳出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

3、循环功能障碍

主要外部症状表现为面色青灰,皮肤出现花纹,四肢发凉,出冷汗。

主要内部症状主要为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即按压口唇黏膜、脚趾或者手指指甲、指腹,按压后转为白色,由白色恢复为红色的时间为毛细血管充盈的时间,正常情况下2~3s。

其他症状有心率增快或减慢,血压升高,部分患者在严重时会出现血压降低,或休克,濒临死亡。

二、恢复期表现

大部分的重症病例得到及时救治,会出现恢复期表现,表示病情得到控制,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

体温表现为逐渐恢复正常。

药物表现为降低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

神经系统表现为症状逐渐消失。

呼吸功能和循环功能表现为症状逐渐恢复。

其他表现有发病2~4周出现脱甲(指甲或趾甲脱落)。

就医

诊断标准

一、病史

是否有集体生活史,并且集体内有手足口病发生。

是否有疑似感染者接触史或者是被污染物品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

是否为夏秋流行季节发病。

患者是否为学龄前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发病)。

疾病初期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发热。

口腔、手、足、臀等部位是否出现散在分布的斑丘疹、疱疹样损害。

口腔黏膜上是否出现灰黄色溃疡、粟粒样疱疹。

少部分的重型病例是否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肌无力、惊厥(阵挛性抽动)等严重表现。

重症病例可有以下体征:

口唇发绀(皮肤黏膜青紫色)。

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水泡音)或痰鸣音。

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也就是脖子被动屈曲时有抵抗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婴儿可有前囟隆起,呼吸节律不规则或呼吸停止。

指(趾)发绀,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瞳孔大小不等,球结膜水肿,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就医指征

若是学龄前小儿出现手、足、口腔黏膜皮疹等症状,并且伴有发热,特别是婴幼儿,家长应及时带小儿就诊。

若是小儿持续高热不退,并且有嗜睡、精神差、头痛、呕吐、肢体抖动等症状表现,家长必须立刻带小儿就诊,或拨打“120”叫救护车。

若是小儿出现呼吸浅快、出冷汗、四肢发冷、口唇发紫等症状表现,家长必须立刻带小儿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呼叫救护车。

若是出现抽搐、昏迷、呼吸困难、口唇青紫、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表现,则说明病情极为危重,必须立刻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呼叫救护车。

治疗

药物治疗

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或者是特异性治疗手段。

若是患者在就诊后已超过发病后48小时,那么不推荐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若是患者处于发病24~48小时内,可选择使用干扰素α喷雾或者是雾化治疗,效果较好。

慎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效果不明且有一定的副作用。

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饮食

饮食调理

手足口病患儿饮的食应应该以多样、清淡、易消化为主,主要选择富含维生素和优质蛋白的易食用食物,并且患儿还应多饮水,保持口腔黏膜湿润,同时注意避免刺激性食物,以防刺激口腔黏膜引起疼痛不适。

护理

日常护理

尽量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特别是出现惊厥的患儿,要尽量避免声音过大导致惊厥发作。

患儿要尽量卧床休息,保持平静的情绪,避免哭闹,尽量减少能量消耗。

调理期间要注意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同时注意避免摄入过烫的水或食物,减轻对口腔的刺激。

若是出现发热可以选择棉质冠松衣服,在出汗后使用温水擦拭身体,并且要注意及时更换衣服,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及时给患儿修剪指甲或者选择包裹双手,防止患儿抓破皮疹。

患儿穿过的衣服要单独的清洗以及消毒,一般做法为放在太阳下暴晒。

患儿使用的餐具、洗漱用品定期进行消毒,

定期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预防措施

养成并保持良好的个人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保证家庭环境卫生,定期消毒。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喝生水、不吃生食。

尽量让孩子避免和患有手足口病的患儿进行密切接触。

做好免疫接种。

展开全部

手足口病推荐科普

轻松扫一扫 预约挂号没烦恼

公众号:预约陪诊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