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云

隆云

主任医师

权威认证
医院保障

出诊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 重症医学科

评价:

(22)

擅长:

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重症病人的感染,血液净化治疗技术,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及重症病人镇静镇痛。长期从事重症医学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

简介:

隆云,男,重症医学科(ICU)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重症医学系副主任。长期致力于重症呼吸、重症血流动力学、重症患者机械循环辅助、重症感染等领域的临床与科研工作。率先提出“循环保护性机械通气”理念。多次参与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工作,在几内亚抗击埃博拉病毒战役中荣获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发的“抗击埃博拉优秀个人”称号,个人立功。 由于其突出的临床能力,先后多次受卫生部指派参加如淄博火车撞击事件,阜阳手足口疫情爆发等国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抢救及指导工作,受到卫生部及当地同道的高度评价。 社会任职 第五届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全国委员,主委工作会秘书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2、3、4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计委重症医学质控评价中心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心脏重症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胰腺病学委员中国老年病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第四届北京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获奖荣誉 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及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次获得院级医疗成果奖32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5项“抗击埃博拉优秀个人”称号 科研成果 负责及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发表论文数十篇,SCI6篇。

展开

专业擅长

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重症病人的感染,血液净化治疗技术,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及重症病人镇静镇痛。长期从事重症医学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

个人简介

隆云,男,重症医学科(ICU)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重症医学系副主任。长期致力于重症呼吸、重症血流动力学、重症患者机械循环辅助、重症感染等领域的临床与科研工作。率先提出“循环保护性机械通气”理念。多次参与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工作,在几内亚抗击埃博拉病毒战役中荣获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发的“抗击埃博拉优秀个人”称号,个人立功。 由于其突出的临床能力,先后多次受卫生部指派参加如淄博火车撞击事件,阜阳手足口疫情爆发等国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抢救及指导工作,受到卫生部及当地同道的高度评价。 社会任职 第五届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全国委员,主委工作会秘书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2、3、4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计委重症医学质控评价中心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心脏重症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胰腺病学委员中国老年病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第四届北京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获奖荣誉 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及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次获得院级医疗成果奖32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5项“抗击埃博拉优秀个人”称号 科研成果 负责及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发表论文数十篇,SCI6篇。

  • 点击预约

  • 电话咨询

  • 图文咨询

出诊地点1

北京协和医院

查看科室其他医生排班

06/04

周二

06/05

周三

06/06

周四

06/07

周五

06/08

周六

06/09

周日

06/10

周一

上午
下午
晚上

同科室可挂号医生

  • 王小亭

    王小亭

    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重症超声研究会会长,重症超声研究组(CCUSG)组长,国家卫健委重症医学专业重症超声质控小组组长,中华医学会重症分会青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互联网医院分会重症研究组组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工作在临床医疗第一线,在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感染性休克/脓毒症/脓毒心肌病、重症超声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参与主导《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北京共识》、《重症右心功能管理共识》、《中国重症超声专家共识》、《重症超声技术规范》、《重症超声质量控制标准与培训原则》等,主编《超声血流动力学监测》,主编助理身份编写《临床血流动力学》,参编其他多部著作。历年来多次获得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多个奖项。 在我国重症医学界最早开展了重症超声的临床与科研工作,2009年于美国哈佛医学院接受了相关的培训与认证。积极开展相关的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参与了国际重症心脏超声应用指南的编写,牵头成立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CCUSG),建立完整的重症超声培训体系,最早提出基于重症超声的重症培训体系。成立中国第一家重症医学的培训发展组织—重症E学院,并最早提出重症亚专业与亚专科的不同体系,强调了重症超声在重症医学中的亚专业属性,2018年成立北京重症超声研究会。 目前作为博士生导师,以及临床博士后导师,有多名在读学生。带领科研团队持续推动脓毒症相关的线粒体研究,已发表中文核心及SCI论文数十篇。最早提出重症机体反应与重症单元的理念,并积极推进相关研究。

    立即挂号
  • 胡小芸

    胡小芸

    主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重症医学科

    2002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疗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当年开始在协和医院工作,先后担任内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2007年开始在内科ICU担任主治医师工作。期间于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做为访问学者在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麻醉与深切治疗部工作学习一年。擅长内科常见危重症的诊治和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对于呼吸衰竭,重症感染和各种原因的休克治疗有独到见解。2014年11月受卫生部委派做为专家组成员赴几内亚开展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工作,期间工作得到当地华人和中国驻几使馆的高度认可。同时担任北京协和医院模拟教学中心导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危重病医学基础评估与支持治疗(BASIC)和IMPROVE机械通气高级培训班等多项专业培训项目的认证导师,美国心脏学会基础生命支持培训导师。参与了《中国重症医学规范化培训的核心技能共识》制定。

    立即挂号
  • 江伟

    江伟

    副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重症医学科

    2008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历任住院医师和总住院医师,期间2011年7月至10月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进修,2013年12月起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历任专科住院医师和总住院医师,2014年9月聘任主治医师。具有深厚的内科基础,在危重症的临床处理方面经验丰富,如呼吸衰竭、各种原因休克、肾脏替代治疗、免疫抑制合并感染等。热心教学,承担大量内科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培训工作。在杜斌教授领导下,作为助理研究者,参与多项国内外多中心研究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多次获院级优秀员工、优秀临床带教老师等荣誉。

    立即挂号
  • 何怀武

    何怀武

    主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重症医学科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从事重症医学医-教-研工作近20年, 专注ARDS呼吸衰竭、血流动力微循环、重症质量控制等领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参编国内专著10部,国际专著1部。在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Critical Care,Shock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文章近百余篇。 研究生期间师从重症医学专家刘大为教授,提出休克复苏“大循环-微循环”偶联相关分型和评分系统;提出“PI+ScvO2”组织灌注分型、Ratio优化乳酸清除策略、开展PtO2/PtCO2、氧负荷试验、SDF多项监测新技术,确定临床相关危险阈值,为微循环灌注监测技术提供重要参考。国内首次提出高渗盐水造影EIT肺灌注成像技术,解决床旁肺灌注成像的难题,建立床旁肺灌注、区域V/Q电阻抗成像方法。完成国内首部盐水造影肺灌注成像技术规范以及EIT重症临床应用共识,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 2017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出国留学,赴荷兰鹿特丹Erasmus MC访学8个月,期间师从著名临床微循环专家Can Ince教授学习床旁可视化微循环技术。多次参加重大社会活动保障及应急医疗救援,顺利完成北京冬奥会等重要活动医疗保障、地坛医院新冠危重症患者救治应急支援任务。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华夏医学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华医学科学技术三等奖。 。

    立即挂号
  • 翁利

    翁利

    副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重症医学科

    翁利,男,MICU副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危重病临床及研究工作十余载,在肺保护性机械通气、危重患者评估、院内获得性感染、液体复苏和血流动力学监测等的临床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会长,Instructor, Basic Assessment & Support in Intensive Care。

    立即挂号
  • 杜斌

    杜斌

    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重症医学科

    杜斌,男,主任医师,教授,MICU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1994年7月杜斌同志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系,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加强医疗科任住院医师,师从我国危重病医学创始人陈德昌教授。早出晚归是杜斌同志的工作习惯。他每天坚持早晨6点半赶到病房,在住院医生之前仔细查看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及化验结果,核对患者的治疗方法。无论是节假日,无论是白天黑夜,也无论是医院的哪个病房需要,只要有危重病人,杜斌的身影就会很快出现在患者身边。就这样,不仅在担任总住院医师的三年内,而且在之后负责ICU病房日常工作期间,杜斌同志从未休息过一个周末和节假日。也正是这种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使得杜斌在看似平常和枯燥的临床工作中,很快锻炼了自己,丰富了自身的临床经验,同时也得到了医院内相关科室的赞誉。2000年8月,杜斌同志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在注重临床能力培养的同时,杜斌还积极参与临床科室科研工作。逐步完善了ICU收治患者的登记制度,从1995年起逐步建立了ICU所有收治患者的基本资料数据库,并且将危重患者评分作为日常临床工作的一部分,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7年,杜斌同志还联合北京市5家医院的ICU,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评分进行了系统评估,论文《感染相关的器官衰竭评分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预后判断的意义》,于2001年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这是北京市危重病医学界进行的首次多中心协作临床研究。此外,杜斌同志建立了北京协和医院ICU获得性感染的调查系统,从1995年以来,建立并完善了所有ICU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致病菌及耐药性的数据库。根据1989年后ICU获得性感染致病菌流行病学的变化趋势,撰写了《综合性加强医疗病房的获得性细菌感染》一文,于1996年获得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在临床上的应用”全国征文一等奖。该论文在国内首先提出,在医院获得性感染中革兰氏阳性球菌已经成为主要的致病菌。此后,杜斌同志又先后进行了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感染、医院获得性血行性感染等系列研究。其中有关限制抗生素使用降低耐药细菌感染的研究为国内首次报道,发表在2003年的Critical Care Medicine杂志上。该课题于2001年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并于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工作以来,杜斌同志在国内外杂志共发表论著35篇,综述15篇,并参与了5部危重病医学专著的编写及3部医学专著的翻译工作。1994至2002年,共获得医科院医疗成果奖4项,医院医疗成果奖15项。 杜斌教授从事危重病临床工作十余年 ,并在2005年创建了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为内科危重病患者的诊疗和预后改善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肺保护性机械通气、危重患者评估、院内获得性感染、液体复苏和血流动力学监测等的临床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近年来,杜斌教授一直运用和发挥着自己出色的临床诊疗及英语水平,致力于推进和加强国内ICU界与美国危重病医学会(SCCM)、 欧洲危重病医学会(ESICM)、 亚太危重病医学学会(APACCM)等国际先进的临床诊疗、科研、医学教育等国际权威学术机构和专家的交流; 致力于做为国内牵头人带领国内ICU参与SAFE TRIPS(The Saline Albumin Fluid Evaluation Translation of Research Into Practice Study,盐水或蛋白作为复苏液体的评价转化为临床实践的研究)等大型国际性的合作研究,并多次做为唯一中国(内地)讲者在国际学会学术年会发表学术报告,代表着中国危重病医学的最高学术水平。 社会任职 北京医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副会长亚太危重病医学协会(APACCM)秘书长(2006 – 2010)美国危重病医学会FCCS委员会委员世界危重病医学会联盟(WFSICCM)理事会理事《Critical Care Medicine》审稿人《Critical Care》审稿人《Journal of Critical Care》审稿人《Chest》审稿人Critical Care顾问委员会Editorial board,Intensive Care Monitor《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第三届编辑委员会编辑委员《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第三届编辑委员会编辑委员《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编辑委员《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编辑委员

    立即挂号

轻松扫一扫 预约挂号没烦恼

公众号:预约陪诊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