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岩清

丰岩清

副主任医师

权威认证
医院保障

出诊医院1: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

出诊医院2:

弘康大医汇 神经内科

评价

3.0

挂号量

0

好评率

0%

擅长:

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炎症脱髓鞘性疾病、脊髓疾病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因和诊治

简介:

长期从事神经科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致力于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炎症脱髓鞘性疾病、脊髓疾病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因和诊治的研究。建立了国内体系完备和技术领先的NMO-IgG/anti-AQP4抗体检测方法,对难治性视神经脊髓炎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了分枝杆菌病是我国脊髓炎的重要病因。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治方面亦有独到的见解。诊断了我国首例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和Dejerine-Sottas病。在国际专业期刊发表临床SCI论文7篇,从事神经病学临床工作20余年。研究方向:1: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2:神经系统炎症脱髓鞘疾病3:神经病理性疼痛4:脊髓疾病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1986年9月至1991年6月:山东滨州医学院攻读本科学位1991年8月至1996年8月:山东淄博第一医院1996年9月至1999年6月:青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2年6月: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8月至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工作社会兼职:无论著:1. FengY(通信作者),Guo N, Sun Q, Chen X, Liu J, Lai R, Huang F. Open-label study of combinationtherapy with isoniazid for management of refractory neuropathic pain.J Clin Neurosci. 2012 Aug;19(8):1130-3. 2. Feng Y(通信作者),Guo N,Liu J,Chen X,Sun Q,Lai R,Huang F.Mycobacteria infection in incomplete transverse myelitis is refractory tosteroids: a pilot study. Clin Dev Immunol. 2011;2011:501369. 3. Feng Y(通信作者),Guo N, Huang F, Chen X, Sun Q, Liu J, Lai R. Radiculomyelitis due to atypical tuberculous infection: 4 cases report.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11; 82(5):585-587.4. Feng YQ(通信作者),Guo N, Huang F, Chen X, Sun QS, Liu JX.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 for Devic's neuromyelitis optica.J Clin Neurosci. 2010 Nov;17(11):1372-7.5. FENG Yan-qing(通信作者),GUO Ning, LIU Jun-xiu, LAI Rong, CHEN Xi, HUANG Fan. A 65-year-oldman with infratentorial diffuse encephalopathy . CMJ. 2011;124(11):1758-1760.6. FENG Yan-qing,ZHANG Cheng, LUO Bo-ning, et al. 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reportof two cases. CMJ, 2004; 12(117):1884-18887. FENG Yan-qing(通信作者),GUO Ning, Huang Fan, et al. The Clinical , Pathological and Genetic Study of aMELAS kindred. CMJ,2005;8(118):695-6988. 赖蓉,刘俊秀,孙巧松,黄帆,丰岩清(通信作者). 不同方法检测NMO-IgG/抗AQP4抗体滴度的比较.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2,33(3): 407-411.9. 刘俊秀,赖蓉,钟德霞,黄帆,丰岩清(通信作者), 梁秀龄.表达AQP4不同亚型的细胞系检测AQP4抗体敏感性的研究.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2,33(5): 566-570.10. 孙巧松, 刘俊秀, 丰岩清(通信作者),方毅敏, 国宁, 赖蓉,陈曦,黄帆.NMO-IgG/anti-AQP4抗体的检测及其特异性的研究.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0;11(4):67-71.11. 刘俊秀,孙巧松,丰岩清(通信作者),曾缨,赖蓉,陈曦,黄帆. 稳定表达人水通道蛋白4的胚肾细胞系HEK293/AQP4的建立及应用.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0,31(6): 786-791.12. 孙巧松, 刘俊秀, 丰岩清(通信作者), 国宁, 陈曦,赖蓉,黄帆.中国人视神经脊髓炎疾病谱NMO-IgG/anti-AQP4抗体检测方法学的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0,31(6): 872-877.13. 丰岩清(通信作者), 国宁, 刘俊秀,黄帆,陈曦, 赖蓉. 联合应用异烟肼对顽固性神经痛治疗效果的初步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1, 32(3): 355-358.14. 丰岩清(通信作者),国宁,黄帆,陈曦, 孙巧松,刘俊秀,赖蓉.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与难治性不完全性脊髓炎的初步研究.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0;1(4): 22-25.15. 丰岩清(通信作者),国宁,陈曦,曾缨, 孙巧松, 刘俊秀,赖蓉. 表现为脑干脑炎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16 例回顾性分析.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0;12(4): 112-114.16. 丰岩清,国宁,周畅,等. 中枢神经系统不典型的结核感染与视神经脊髓炎的临床研究,13例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华医学杂志,2008,88(5):310-31317. 方毅敏,国宁, 马志明, 丰岩清(通信作者).原发性结核性脊髓神经根炎4例临床特征分析.广东医学.201031(18):2428-2430.18.丰岩清, 国宁,陈曦, 等.抗结核分枝杆菌治疗与难治性视神经脊髓炎的初步研究,热带医学杂志,2008, 8(4): 453-45619. 丰岩清, 国宁, 黄帆,等.Ccc2基因缺陷型酵母对中国人Wilson病突变热点致病性的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05;5(26):541-54420. 丰岩清, 梁秀龄, 王莹,等.Wilson蛋白离子结合功能的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1(37):52-5621. 丰岩清, 国宁, 黄帆,等.应用USE定点诱变技术制备Wilson病的突变体。中山大学学报,2003,6(24):585-58822. 丰岩清, 王莹, 黄帆,等.肝豆状核变性基因表达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纯化。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3):175-17923. 丰岩清, 罗柏宁, 张成,等.脑脊液漏致自发性低颅压综合症的诊断和治疗(1例报道和文献复习).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4,30(6):460-46224. 丰岩清,刘卫彬,陈子怡,等. Dejerine-Sottas病(1例报道和文献复习).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6,32(6):555-55825. 丰岩清, 黄帆, 国宁,等.反复误诊的一例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病理研究.热带医学杂志,2004, 15(4):535-539.26. 丰岩清,郭云良,梁秀龄.神经生长因子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突触素表达的影响.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1 , 9 (2) : 123-12527. 丰岩清.慢通道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5);389-39128. 丰岩清,郭云良,梁秀龄.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素(P53)的表达及其与神经生长因子的关系。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6(4):251-25229. 丰岩清,黄帆,国宁,等.老年人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研究.热带医学杂志,2004, 15(6):690-693.专著:李玲、黄如讯主编,陶玉倩、丰岩清副主编. 《脑水肿》,人民卫生出版社, 北京 , 2008.7马中富主编, 黄帆, 丰岩清副主编.《内科学习题集》,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5,4参编了全国重点图书《神经病学丛书.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的编写(约3万余字)。梁秀龄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 2001.7。参编《实习医生手册》第二版的编写,彭文伟主编,广州科技出版社,2002.7年。参编《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曾进胜主编), 编写 2万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2出版。其他主要工作成绩(比如获奖情况):所作课题《脑缺血再灌注后生长相关蛋白和突触素表达与神经生长因子的关系》曾获得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可塑性的试验和临床研究》获得青岛大学科技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发表的论文《Wilson蛋白离子结合功能的研究》被评为2004年度中华神经科优秀论文。

展开

专业擅长

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炎症脱髓鞘性疾病、脊髓疾病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因和诊治

个人简介

长期从事神经科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致力于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炎症脱髓鞘性疾病、脊髓疾病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因和诊治的研究。建立了国内体系完备和技术领先的NMO-IgG/anti-AQP4抗体检测方法,对难治性视神经脊髓炎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了分枝杆菌病是我国脊髓炎的重要病因。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治方面亦有独到的见解。诊断了我国首例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和Dejerine-Sottas病。在国际专业期刊发表临床SCI论文7篇,从事神经病学临床工作20余年。研究方向:1: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2:神经系统炎症脱髓鞘疾病3:神经病理性疼痛4:脊髓疾病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1986年9月至1991年6月:山东滨州医学院攻读本科学位1991年8月至1996年8月:山东淄博第一医院1996年9月至1999年6月:青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2年6月: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8月至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工作社会兼职:无论著:1. FengY(通信作者),Guo N, Sun Q, Chen X, Liu J, Lai R, Huang F. Open-label study of combinationtherapy with isoniazid for management of refractory neuropathic pain.J Clin Neurosci. 2012 Aug;19(8):1130-3. 2. Feng Y(通信作者),Guo N,Liu J,Chen X,Sun Q,Lai R,Huang F.Mycobacteria infection in incomplete transverse myelitis is refractory tosteroids: a pilot study. Clin Dev Immunol. 2011;2011:501369. 3. Feng Y(通信作者),Guo N, Huang F, Chen X, Sun Q, Liu J, Lai R. Radiculomyelitis due to atypical tuberculous infection: 4 cases report.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11; 82(5):585-587.4. Feng YQ(通信作者),Guo N, Huang F, Chen X, Sun QS, Liu JX.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 for Devic's neuromyelitis optica.J Clin Neurosci. 2010 Nov;17(11):1372-7.5. FENG Yan-qing(通信作者),GUO Ning, LIU Jun-xiu, LAI Rong, CHEN Xi, HUANG Fan. A 65-year-oldman with infratentorial diffuse encephalopathy . CMJ. 2011;124(11):1758-1760.6. FENG Yan-qing,ZHANG Cheng, LUO Bo-ning, et al. 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reportof two cases. CMJ, 2004; 12(117):1884-18887. FENG Yan-qing(通信作者),GUO Ning, Huang Fan, et al. The Clinical , Pathological and Genetic Study of aMELAS kindred. CMJ,2005;8(118):695-6988. 赖蓉,刘俊秀,孙巧松,黄帆,丰岩清(通信作者). 不同方法检测NMO-IgG/抗AQP4抗体滴度的比较.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2,33(3): 407-411.9. 刘俊秀,赖蓉,钟德霞,黄帆,丰岩清(通信作者), 梁秀龄.表达AQP4不同亚型的细胞系检测AQP4抗体敏感性的研究.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2,33(5): 566-570.10. 孙巧松, 刘俊秀, 丰岩清(通信作者),方毅敏, 国宁, 赖蓉,陈曦,黄帆.NMO-IgG/anti-AQP4抗体的检测及其特异性的研究.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0;11(4):67-71.11. 刘俊秀,孙巧松,丰岩清(通信作者),曾缨,赖蓉,陈曦,黄帆. 稳定表达人水通道蛋白4的胚肾细胞系HEK293/AQP4的建立及应用.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0,31(6): 786-791.12. 孙巧松, 刘俊秀, 丰岩清(通信作者), 国宁, 陈曦,赖蓉,黄帆.中国人视神经脊髓炎疾病谱NMO-IgG/anti-AQP4抗体检测方法学的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0,31(6): 872-877.13. 丰岩清(通信作者), 国宁, 刘俊秀,黄帆,陈曦, 赖蓉. 联合应用异烟肼对顽固性神经痛治疗效果的初步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1, 32(3): 355-358.14. 丰岩清(通信作者),国宁,黄帆,陈曦, 孙巧松,刘俊秀,赖蓉.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与难治性不完全性脊髓炎的初步研究.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0;1(4): 22-25.15. 丰岩清(通信作者),国宁,陈曦,曾缨, 孙巧松, 刘俊秀,赖蓉. 表现为脑干脑炎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16 例回顾性分析.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0;12(4): 112-114.16. 丰岩清,国宁,周畅,等. 中枢神经系统不典型的结核感染与视神经脊髓炎的临床研究,13例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华医学杂志,2008,88(5):310-31317. 方毅敏,国宁, 马志明, 丰岩清(通信作者).原发性结核性脊髓神经根炎4例临床特征分析.广东医学.201031(18):2428-2430.18.丰岩清, 国宁,陈曦, 等.抗结核分枝杆菌治疗与难治性视神经脊髓炎的初步研究,热带医学杂志,2008, 8(4): 453-45619. 丰岩清, 国宁, 黄帆,等.Ccc2基因缺陷型酵母对中国人Wilson病突变热点致病性的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05;5(26):541-54420. 丰岩清, 梁秀龄, 王莹,等.Wilson蛋白离子结合功能的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1(37):52-5621. 丰岩清, 国宁, 黄帆,等.应用USE定点诱变技术制备Wilson病的突变体。中山大学学报,2003,6(24):585-58822. 丰岩清, 王莹, 黄帆,等.肝豆状核变性基因表达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纯化。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3):175-17923. 丰岩清, 罗柏宁, 张成,等.脑脊液漏致自发性低颅压综合症的诊断和治疗(1例报道和文献复习).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4,30(6):460-46224. 丰岩清,刘卫彬,陈子怡,等. Dejerine-Sottas病(1例报道和文献复习).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6,32(6):555-55825. 丰岩清, 黄帆, 国宁,等.反复误诊的一例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病理研究.热带医学杂志,2004, 15(4):535-539.26. 丰岩清,郭云良,梁秀龄.神经生长因子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突触素表达的影响.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1 , 9 (2) : 123-12527. 丰岩清.慢通道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5);389-39128. 丰岩清,郭云良,梁秀龄.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素(P53)的表达及其与神经生长因子的关系。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6(4):251-25229. 丰岩清,黄帆,国宁,等.老年人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研究.热带医学杂志,2004, 15(6):690-693.专著:李玲、黄如讯主编,陶玉倩、丰岩清副主编. 《脑水肿》,人民卫生出版社, 北京 , 2008.7马中富主编, 黄帆, 丰岩清副主编.《内科学习题集》,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5,4参编了全国重点图书《神经病学丛书.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的编写(约3万余字)。梁秀龄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 2001.7。参编《实习医生手册》第二版的编写,彭文伟主编,广州科技出版社,2002.7年。参编《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曾进胜主编), 编写 2万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2出版。其他主要工作成绩(比如获奖情况):所作课题《脑缺血再灌注后生长相关蛋白和突触素表达与神经生长因子的关系》曾获得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可塑性的试验和临床研究》获得青岛大学科技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发表的论文《Wilson蛋白离子结合功能的研究》被评为2004年度中华神经科优秀论文。

  • 点击预约

  • 电话咨询

  • 图文咨询

出诊地点1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查看科室其他医生排班

05/03

周六

05/04

周日

05/05

周一

05/06

周二

05/07

周三

05/08

周四

05/09

周五

05/10

周六

05/11

周日

05/12

周一

05/13

周二

05/14

周三

05/15

周四

05/16

周五

上午
下午
晚上
上午
下午
晚上

出诊地点2

弘康大医汇

查看科室其他医生排班

05/03

周六

05/04

周日

05/05

周一

05/06

周二

05/07

周三

05/08

周四

05/09

周五

05/10

周六

05/11

周日

05/12

周一

05/13

周二

05/14

周三

05/15

周四

05/16

周五

上午
下午
晚上
上午
下午
晚上

同科室可挂号医生

  • 苏镇培

    苏镇培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

    苏镇培,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导师。 长期从事神经内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有独到见解。曾参与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等脑血管病重点攻关项目及多项省级科研课题研究。现任广东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专家组成员和省委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立即挂号
  • 曾爱琼

    曾爱琼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从事精神医学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尤其对该学科中的抑郁症,神经症(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等),失眠症以及儿童多动障碍,儿童抽动障碍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主要研究方向: 在综合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中如何快速地控制抑郁症的病情而探讨其治疗方案。失眠症、广泛性焦虑的治疗 论著 中华精神科学杂志发表论文1篇;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发表论文2篇;上海精神医学杂志发表论文2篇;四川精神医学杂志发表论文1篇;现代医院杂志发表论文2篇;广东医药杂志发表论文2篇。

    立即挂号
  • 李洵桦

    李洵桦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

    李洵桦,女,主任医师,神经一科专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熟练掌握各种神经系统常见病、危重病和多种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以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和神经肌肉疾病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专长于对这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主要病种包括:1、以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遗传病:肝豆状核变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发作性运动障碍病、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肌张力障碍等;2、神经肌肉疾病:运动神经元病、代谢相关的肌病;3、朊蛋白病:CJD和FFI等。在国内外核心医学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

    立即挂号
  • 方燕南

    方燕南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

    方燕南,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医疗系本科毕业,同年始在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工作,分别于1993年和2001年在中山医科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和Ph.D型的博士学位。兼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疼痛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科技奖第二届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头痛委员会委员,2008年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学科组成员,1996年承担广东省住院医师考核神经科组组长。 主研方向 多年来从事临床和实验神经病学、脑血管病的研究,对高血压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作过大量的研究,在临床上作过大量前瞻性、大样本、随机、对照的脑梗死早期和恢复期康复的临床研究。 获奖情况 曾参加国家“八,五”攻关“缺血性脑卒中伴发脑水肿发病机理及防治研究”,已结题并获奖;还参加“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课题“急性脑梗死个体化治疗和神经可塑性及高血压性脑动脉硬化的机制研究”, 论著 近年发表论著约百余篇,SCI文章12篇,主编《神经科疑难病例影像学诊断分析》一书。 负责高血压性脑动脉硬化发病机制研究部分,已完成,于2002年10月结题,论文已发表。有关脑梗塞康复研究《Yannan Fang,Xiaohua Chen, et al.A study on additional early physiotherapy after stroke and factors affecting functional recovery》已在英国SCI杂志上发表。已招收的博士生1个,硕士研究生2个 。 2003年申请者承担《电刺激治疗对神经干细胞迁移和分化的影响》,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1.0万启动基金,目前已完成初步试验。

    立即挂号
  • 张为西

    张为西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

    张为西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副主任及神经病学教研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生化学组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遗传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罕见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神经内科管理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顾问,广东省医院协会临床科主任管理分会神经内科学组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委员,中山大学毕业后医学教育神经病学专家组组长,中山大学教学督导。1989年大学本科毕业,1996年、2001年先后获中山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2005~2007年在美国佐治亚州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为《plos one》等多家杂志特约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基金评审专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参加过包括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项研究基金共20余项,在中英文医学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第一作者影响因子5分以上2篇,编写著作5部,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3等奖1项。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和广东省继续教育项目共2项;荣获中山大学教学成果2等奖1项;多次荣获中山一院优秀教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学管理人员称号。 20多年来一直从事神经科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熟悉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危重病的诊断和治疗。应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肌肉痉挛患者20多年,对肌张力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

    立即挂号

轻松扫一扫 预约挂号没烦恼

公众号:预约陪诊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