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颖桢
主任医师
出诊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 神经内科
评价:
(22)
擅长:
健忘、痴呆、失眠、抑郁焦虑状态、中风病、眩晕、头痛、共济失调、面瘫、三叉神经痛以及多种神经系统疑难杂症。
简介:
谢颖桢,女 民族:汉族 职称: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工作单位:东直门医院 二、研究方向 中医药防治中风病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 名医传承与方法学研究 中医药防治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三、教育经历 1993年9月-1998年7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硕博连读 1983年9月-1989年7月 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六年制) 四、研究经历 1、主持北京市科委课题“基于真实世界“毒损脑络”中风病复发关键环节诊断技术的优化研究”(编号:Z191100006619065); 2、在国家十三五重大研发计划“气虚证标准的系统研究”项目中承担”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证的辨证标准研究”(编号:2017YFC1700101); 3、作为分中心负责人参加2015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项目-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风险评估系统研发及示范应用(编号:201507003-8); 4、主持北京市中医局课题“基于缺血性脑卒中“毒损脑络”复发关键环节-风痰瘀火证的诊疗技术应用研究”(编号:JJ2016-34); 5、承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医疗管理集团科研交流与合作项目“燕京医学学院派名家诊治中风病学术思想及经验挖掘”(编号:14) 2016年9月-2019年9月; 6、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基于中风病医案证候涌现的意象诊疗模式研究”(编号:81273693); 7、联合主持并完成首发联合攻关项目-针对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前高血压病合并血糖异常高危人群“风”“痰”“瘀”证中医早期综合干预研究(编号:SF-2009-I-04); 8、合作完成芪蛭通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研究; 9、合作完成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课题调和肝脾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编号:Z13110200680000); 10、作为专题负责人参加“基于临床实际和专家经验群体决策的缺血性中风综合治疗方案示范研究”; 11、承担北京市“薪火传承3+3”工程王永炎院士名医工作站的医案总结整理工作; 12、参加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编号:2001BA701A12a)“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 13、作为主研者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方法基础理论研究项目之课题“辨证论治临床评价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平台研究(编号:2006CB504601); 14、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证候规范及其与疾病、方剂相关的基础研究子课题“缺血性中风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予疗效评价体系研究”(编号:2003CB517102); 15、2006年开始作为主要研究者进行北京市51510重大科技项目-科技提升区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主题计划之重点规划项目“科技提升区县基层中医药防治中风病能力的研究”; 16、合作完成首都医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益肾活血化痰法治疗脑白质疏松早期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编号:2005-sf-I-005); 17、合作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证-熵-方相关科学规律的研究——中风病之体现”; 18、参加教育部高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运用规范化方案开展中医药对抑郁症及域下抑郁的防治研究”; 19、2001年-2006年作为主研者从事并完成国家 “十五” 攻关课题及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证-熵-方相关科学规律研究——中风病之体现”临床研究工作; 20、1999-2000年作为承担者完成北京中医药大学课题“血管性痴呆病情波动的影响因素及证候学研究; 21、1996-2000年参加国家“九五”攻关课题,进行血管性痴呆神经心理学评价、中医证候学系统调研及聪智聪圣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研究; 22、1996年3月-1997年3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解剖实验室跟随朱培纯教授学习神经生物学并进行去皮层血管拟痴呆大鼠模型的行为学、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改变的免疫组化研究。 五、发表文章 1、刘娴,金佳欣,何丽丽,马鹏珍,马苏苏,杜雨轩,谢颖桢.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用药规律研究[J/OL].海南医学院学报:1-13[2021-04-15]. 2、金佳欣,何丽丽,谢颖桢.基于数据挖掘探索针刺治疗卒中后便秘的取穴规律[J].环球中医药,2021,14(02):204-208. 3、何丽丽,王芳,金佳欣,刘娴,宋文英,谢颖桢.基于中风首发和复发前共性病情变化的“毒损脑络”发病关键环节特征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10):1500-1502. 4、马鹏珍,任晋婷,刘娴,谢颖桢.王永炎教授益气温阳通络法治疗“阳(气)虚化风”中风病验案举隅[J].现代中医临床,2020,27(03):71-74. 5、孙娜,王岳青,谢颖桢.从脏腑论风药在郁证中的应用[J].环球中医药,2020,13(05):834-837. 6、王岳青,李侠,谢颖桢,孙娜,张婷婷.清热化痰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9(11):1382-1385. 7、王志飞,谢颖桢,谢雁鸣,赵德喜,王敏忠,于海青,曹晓岚,李博.芪龙胶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24):5287-5290. 8、孟兵,刘冬梅,谢颖桢.培元还五汤联合针刺四神聪、百会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的疗效及对血清致炎因子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16):1750-1754+1806. 9、孙明广,王芳,王冬慧,陈婷婷,马鹏珍,孙娜,何丽丽,谢颖桢.王永炎院士诊治帕金森病学术思想探析[J].现代中医临床,2019,26(01):34-37. 10、谢颖桢,王冬慧,孙娜.从王永炎院士验案谈叙事医学内涵与中医平行病历构建[J].现代中医临床,2018,25(06):1-4. 11、王金宝,孟宇晴,马宏,谢颖桢.中风病始发态气虚血瘀证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11):1552-1553+1573. 12、谢颖桢,任晋婷,王玉婷,王芳.王永炎教授防治中风复发及智能损伤验案实录及经验总结[J].现代中医临床,2018,25(05):21-25. 13、王冬慧, 任晋婷, 谢颖桢. 王永炎教授诊治中风病变证戴阳证经验探析[J]. 现代中医临床, 2018(1). 14、陈婷婷, 任晋婷, 任丽娜,等. 中风急性期中经络与中脏腑痰热腑实证临床特点对比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1):83-88. 15、任晋婷,谢颖桢,王永炎教授对中风病"阳(气)虚化风"的病机认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8):621-625. 16、王冬慧,谢颖桢,于海青,失眠伴肠道功能异常的临床初步研究[J].17(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65-1169. 17、任丽娜, 任晋婷, 陈婷婷,等. 化痰通腑法治疗217例中风中脏腑痰热腑实证的回顾性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2):226-229. 18、张勇, 谢颖桢. 王永炎院士清暑祛湿法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验案举隅[J]. 现代中医临床, 2017, 24(3):31-33. 19、王一战, 范吉平, 谢颖桢,等.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风先兆证证候规律研究[J]. 吉林中医药, 2017, 37(2):136-140. 20、孙畅, 王芳, 谢颖桢. 叙事医学与中医平行病历构建研讨会纪要[J]. 现代中医临床, 2017, 24(4). 21、陈婷婷, 谢颖桢. 益肾化浊法对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力的影响[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6, 39(4):6-10. 22、陈婷婷, 谢颖桢, 王一战,等. 中风多重危险因素及发病前病情变化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1):87-89. 23、张志强, 谢颖桢, 张华敏,等. 病络理论本源与临床[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11):1433-1435. 24、高兴慧,谢颖桢,马斌,等.危险因素的控制与卒中前病情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4,10:1050-1052. 25、马斌, 高兴慧, 谢颖桢,等. 脑卒中高危人群和新发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中风先兆的对比研究[J]. 环球中医药, 2014(11):836-840. 26、高兴慧,陈婷婷,谢颖桢,王一战,韦敏敏. 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因素与高危人群病情变化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1:1348-1350. 27、熊丽辉,王忠,谢颖桢,张德政,荆志伟. 基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王永炎治疗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辨治规律[J].中医杂志,2013,03:205-208. 28、王永炎,谢颖桢.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源流及发展(一)——历史源流、证候病机及临床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01:1-6+24. 29、王永炎,谢颖桢.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源流及发展(二)——化痰通腑法治疗后的不同证候演变及疾病转归与治疗[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02:1-3. 30、王永炎,谢颖桢.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源流及发展(三)——意象诊疗模式下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涌现特征[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03:1-4. 31、王永炎,谢颖桢.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源流及发展(四)——中风后脑肠轴改变及化痰通腑法治疗痰热腑实证的效应机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04:1-4+10. 32、王亮,谢颖桢.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2,10:1636-1637+1639. 33、谢颖桢,任晋婷,高兴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涌现及其特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02:175-177. 34、孟繁兴,谢颖桢,任晋婷.王永炎对中风变证的早期发现与治疗[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08:870-871. 35、赵振武,谢颖桢,杜延军.脑梗死后患者执行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05:768-770. 36、谢颖桢,周莉,徐栋,高兴慧,邹忆怀. 中医望诊须凝神,三部九候示内涵——王永炎教授大查房实录[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版),2011,05:9-12. 37、谢颖桢,高颖,邹忆怀.王永炎院士对中风变证的早期发现与治疗[A].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华中医药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研究室建设研讨会暨中风病科研成果推广交流会论文汇编[C].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华中医药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2010:4. 38、赵振武,谢颖桢,孟繁兴,等.祛痰化瘀补肾益气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减退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0,04:660-662 39、谢颖桢,高颖,邹忆怀.永炎院士对中风变证的早期发现与治疗[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华中医药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研究室建设研讨会暨中风病科研成果推广交流会论文汇编[C].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华中医药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2010:4. 40、赵振武,谢颖桢,孟繁兴,等. 基于缺血性中风后认知功能减退神经心理特征的证候要素动态分析[J]. 中医杂志,2010,03:256-258. 41、谢颖桢,邹忆怀,孙立满.运用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体会[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03:221-222 42、谢颖桢,邹忆怀,任晋婷.益气回阳法防治中风后热厥欲脱变证病案1则[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0,03:19-20. 43、谢颖桢.高血压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A].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Doctor Societ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Chinese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Doctor Societ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Chinese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2010:1. 44、谢颖桢,孙占全,程平荣,等.基于熵方法动态分析中风病中经络中脏腑证候要素的相关度[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2:896-898. 45、赵振武,谢颖桢.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减退的神经心理学特征[J].实用医学杂志,2009,19:3223-3225. 46、高颖,谢颖桢,王永炎.试论浊毒在血管性痴呆发病中的作用[A].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下)[C].:,2009:4. 47、谢颖桢,任晋婷,王永炎.化痰通腑法影响中风病患者意识状况的临床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9,02:17-19. 48、谢颖桢,王永炎.中风病化痰通腑治疗后的病证转归与相应治疗[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2:800-803. 49、谢颖桢,高颖,邹忆怀,等.深化中医内科课堂教学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启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06:572-574. 50、谢颖桢,马洪明,程平荣,等.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不同OCSP分型证候要素的特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01:44-45. 51、谢颖桢,邹忆怀,马洪明,等.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和中脏腑证候要素的动态比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0:746-748. 52、谢颖桢,王永炎,张伯礼,等.血管性痴呆分期辨证及综合治疗的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03:3-5. 53、谢颖桢,高颖,邹忆怀.试论毒邪致病及证候特征[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01:11-13. 54、谢颖桢,王永炎,张伯礼,等.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06:1-3.
展开
专业擅长
健忘、痴呆、失眠、抑郁焦虑状态、中风病、眩晕、头痛、共济失调、面瘫、三叉神经痛以及多种神经系统疑难杂症。
个人简介
谢颖桢,女 民族:汉族 职称: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工作单位:东直门医院 二、研究方向 中医药防治中风病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 名医传承与方法学研究 中医药防治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三、教育经历 1993年9月-1998年7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硕博连读 1983年9月-1989年7月 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六年制) 四、研究经历 1、主持北京市科委课题“基于真实世界“毒损脑络”中风病复发关键环节诊断技术的优化研究”(编号:Z191100006619065); 2、在国家十三五重大研发计划“气虚证标准的系统研究”项目中承担”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证的辨证标准研究”(编号:2017YFC1700101); 3、作为分中心负责人参加2015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项目-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风险评估系统研发及示范应用(编号:201507003-8); 4、主持北京市中医局课题“基于缺血性脑卒中“毒损脑络”复发关键环节-风痰瘀火证的诊疗技术应用研究”(编号:JJ2016-34); 5、承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医疗管理集团科研交流与合作项目“燕京医学学院派名家诊治中风病学术思想及经验挖掘”(编号:14) 2016年9月-2019年9月; 6、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基于中风病医案证候涌现的意象诊疗模式研究”(编号:81273693); 7、联合主持并完成首发联合攻关项目-针对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前高血压病合并血糖异常高危人群“风”“痰”“瘀”证中医早期综合干预研究(编号:SF-2009-I-04); 8、合作完成芪蛭通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研究; 9、合作完成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课题调和肝脾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编号:Z13110200680000); 10、作为专题负责人参加“基于临床实际和专家经验群体决策的缺血性中风综合治疗方案示范研究”; 11、承担北京市“薪火传承3+3”工程王永炎院士名医工作站的医案总结整理工作; 12、参加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编号:2001BA701A12a)“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 13、作为主研者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方法基础理论研究项目之课题“辨证论治临床评价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平台研究(编号:2006CB504601); 14、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证候规范及其与疾病、方剂相关的基础研究子课题“缺血性中风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予疗效评价体系研究”(编号:2003CB517102); 15、2006年开始作为主要研究者进行北京市51510重大科技项目-科技提升区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主题计划之重点规划项目“科技提升区县基层中医药防治中风病能力的研究”; 16、合作完成首都医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益肾活血化痰法治疗脑白质疏松早期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编号:2005-sf-I-005); 17、合作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证-熵-方相关科学规律的研究——中风病之体现”; 18、参加教育部高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运用规范化方案开展中医药对抑郁症及域下抑郁的防治研究”; 19、2001年-2006年作为主研者从事并完成国家 “十五” 攻关课题及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证-熵-方相关科学规律研究——中风病之体现”临床研究工作; 20、1999-2000年作为承担者完成北京中医药大学课题“血管性痴呆病情波动的影响因素及证候学研究; 21、1996-2000年参加国家“九五”攻关课题,进行血管性痴呆神经心理学评价、中医证候学系统调研及聪智聪圣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研究; 22、1996年3月-1997年3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解剖实验室跟随朱培纯教授学习神经生物学并进行去皮层血管拟痴呆大鼠模型的行为学、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改变的免疫组化研究。 五、发表文章 1、刘娴,金佳欣,何丽丽,马鹏珍,马苏苏,杜雨轩,谢颖桢.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用药规律研究[J/OL].海南医学院学报:1-13[2021-04-15]. 2、金佳欣,何丽丽,谢颖桢.基于数据挖掘探索针刺治疗卒中后便秘的取穴规律[J].环球中医药,2021,14(02):204-208. 3、何丽丽,王芳,金佳欣,刘娴,宋文英,谢颖桢.基于中风首发和复发前共性病情变化的“毒损脑络”发病关键环节特征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10):1500-1502. 4、马鹏珍,任晋婷,刘娴,谢颖桢.王永炎教授益气温阳通络法治疗“阳(气)虚化风”中风病验案举隅[J].现代中医临床,2020,27(03):71-74. 5、孙娜,王岳青,谢颖桢.从脏腑论风药在郁证中的应用[J].环球中医药,2020,13(05):834-837. 6、王岳青,李侠,谢颖桢,孙娜,张婷婷.清热化痰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9(11):1382-1385. 7、王志飞,谢颖桢,谢雁鸣,赵德喜,王敏忠,于海青,曹晓岚,李博.芪龙胶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24):5287-5290. 8、孟兵,刘冬梅,谢颖桢.培元还五汤联合针刺四神聪、百会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的疗效及对血清致炎因子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16):1750-1754+1806. 9、孙明广,王芳,王冬慧,陈婷婷,马鹏珍,孙娜,何丽丽,谢颖桢.王永炎院士诊治帕金森病学术思想探析[J].现代中医临床,2019,26(01):34-37. 10、谢颖桢,王冬慧,孙娜.从王永炎院士验案谈叙事医学内涵与中医平行病历构建[J].现代中医临床,2018,25(06):1-4. 11、王金宝,孟宇晴,马宏,谢颖桢.中风病始发态气虚血瘀证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11):1552-1553+1573. 12、谢颖桢,任晋婷,王玉婷,王芳.王永炎教授防治中风复发及智能损伤验案实录及经验总结[J].现代中医临床,2018,25(05):21-25. 13、王冬慧, 任晋婷, 谢颖桢. 王永炎教授诊治中风病变证戴阳证经验探析[J]. 现代中医临床, 2018(1). 14、陈婷婷, 任晋婷, 任丽娜,等. 中风急性期中经络与中脏腑痰热腑实证临床特点对比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1):83-88. 15、任晋婷,谢颖桢,王永炎教授对中风病"阳(气)虚化风"的病机认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8):621-625. 16、王冬慧,谢颖桢,于海青,失眠伴肠道功能异常的临床初步研究[J].17(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65-1169. 17、任丽娜, 任晋婷, 陈婷婷,等. 化痰通腑法治疗217例中风中脏腑痰热腑实证的回顾性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2):226-229. 18、张勇, 谢颖桢. 王永炎院士清暑祛湿法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验案举隅[J]. 现代中医临床, 2017, 24(3):31-33. 19、王一战, 范吉平, 谢颖桢,等.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风先兆证证候规律研究[J]. 吉林中医药, 2017, 37(2):136-140. 20、孙畅, 王芳, 谢颖桢. 叙事医学与中医平行病历构建研讨会纪要[J]. 现代中医临床, 2017, 24(4). 21、陈婷婷, 谢颖桢. 益肾化浊法对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力的影响[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6, 39(4):6-10. 22、陈婷婷, 谢颖桢, 王一战,等. 中风多重危险因素及发病前病情变化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1):87-89. 23、张志强, 谢颖桢, 张华敏,等. 病络理论本源与临床[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11):1433-1435. 24、高兴慧,谢颖桢,马斌,等.危险因素的控制与卒中前病情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4,10:1050-1052. 25、马斌, 高兴慧, 谢颖桢,等. 脑卒中高危人群和新发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中风先兆的对比研究[J]. 环球中医药, 2014(11):836-840. 26、高兴慧,陈婷婷,谢颖桢,王一战,韦敏敏. 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因素与高危人群病情变化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1:1348-1350. 27、熊丽辉,王忠,谢颖桢,张德政,荆志伟. 基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王永炎治疗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辨治规律[J].中医杂志,2013,03:205-208. 28、王永炎,谢颖桢.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源流及发展(一)——历史源流、证候病机及临床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01:1-6+24. 29、王永炎,谢颖桢.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源流及发展(二)——化痰通腑法治疗后的不同证候演变及疾病转归与治疗[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02:1-3. 30、王永炎,谢颖桢.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源流及发展(三)——意象诊疗模式下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涌现特征[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03:1-4. 31、王永炎,谢颖桢.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源流及发展(四)——中风后脑肠轴改变及化痰通腑法治疗痰热腑实证的效应机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04:1-4+10. 32、王亮,谢颖桢.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2,10:1636-1637+1639. 33、谢颖桢,任晋婷,高兴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涌现及其特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02:175-177. 34、孟繁兴,谢颖桢,任晋婷.王永炎对中风变证的早期发现与治疗[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08:870-871. 35、赵振武,谢颖桢,杜延军.脑梗死后患者执行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05:768-770. 36、谢颖桢,周莉,徐栋,高兴慧,邹忆怀. 中医望诊须凝神,三部九候示内涵——王永炎教授大查房实录[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版),2011,05:9-12. 37、谢颖桢,高颖,邹忆怀.王永炎院士对中风变证的早期发现与治疗[A].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华中医药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研究室建设研讨会暨中风病科研成果推广交流会论文汇编[C].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华中医药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2010:4. 38、赵振武,谢颖桢,孟繁兴,等.祛痰化瘀补肾益气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减退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0,04:660-662 39、谢颖桢,高颖,邹忆怀.永炎院士对中风变证的早期发现与治疗[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华中医药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研究室建设研讨会暨中风病科研成果推广交流会论文汇编[C].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华中医药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2010:4. 40、赵振武,谢颖桢,孟繁兴,等. 基于缺血性中风后认知功能减退神经心理特征的证候要素动态分析[J]. 中医杂志,2010,03:256-258. 41、谢颖桢,邹忆怀,孙立满.运用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体会[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03:221-222 42、谢颖桢,邹忆怀,任晋婷.益气回阳法防治中风后热厥欲脱变证病案1则[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0,03:19-20. 43、谢颖桢.高血压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A].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Doctor Societ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Chinese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Doctor Societ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Chinese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2010:1. 44、谢颖桢,孙占全,程平荣,等.基于熵方法动态分析中风病中经络中脏腑证候要素的相关度[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2:896-898. 45、赵振武,谢颖桢.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减退的神经心理学特征[J].实用医学杂志,2009,19:3223-3225. 46、高颖,谢颖桢,王永炎.试论浊毒在血管性痴呆发病中的作用[A].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下)[C].:,2009:4. 47、谢颖桢,任晋婷,王永炎.化痰通腑法影响中风病患者意识状况的临床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9,02:17-19. 48、谢颖桢,王永炎.中风病化痰通腑治疗后的病证转归与相应治疗[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2:800-803. 49、谢颖桢,高颖,邹忆怀,等.深化中医内科课堂教学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启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06:572-574. 50、谢颖桢,马洪明,程平荣,等.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不同OCSP分型证候要素的特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01:44-45. 51、谢颖桢,邹忆怀,马洪明,等.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和中脏腑证候要素的动态比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0:746-748. 52、谢颖桢,王永炎,张伯礼,等.血管性痴呆分期辨证及综合治疗的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03:3-5. 53、谢颖桢,高颖,邹忆怀.试论毒邪致病及证候特征[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01:11-13. 54、谢颖桢,王永炎,张伯礼,等.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06:1-3.
同科室可挂号医生
邹忆怀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 神经内科
业务专长: 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脑血管病;头痛;失眠;帕金森病;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等。 科研工作: 1.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三七三醇皂苷对脑梗死后不同恢复时点Nogo-A表达的影响,课题负责人2005.1-2007.12。 2.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应用脑功能成像对偏瘫后脑功能重塑不同时点针刺效应的研究,课题负责人,2007.1-2009.12。 3.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偏瘫后脑功能重塑中针刺效应的脑功能成像研究,课题负责人, 2007.1-2009.12。 4.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偏头痛辨证治疗方案与疗效评价体系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2007.9至2010.12。 5.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计划,宁心解郁胶囊治疗抑郁症的新药研制开发,课题负责人。2009.6-2011.12. 6.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针刺阳陵泉对偏瘫病人大脑缺省模式网络特征性影响的对比研究.课题负责人,2011-2013年。 学术兼职: 学会任职: 中华中医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 常委、副秘书长 北京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 常委 北京市康复医学会 理事 杂志编委: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编委 中成药 编委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临床版) 编委 评审专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委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 获奖情况: 学术奖励: 中风病偏瘫痉挛状态的中医康复方案及临床研究,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一完成人,1999年。 中风病中医综合方案疗效特点的临床研究和理论探讨,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2005年。 脑血管病中医康复医疗方案--针灸介入时机的临床研究,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完成人,2005年。 脑卒中后中医综合方案疗效位点及中药促进脑功能重塑的机制研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8年。 获奖情况: 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百名优秀青年医师”奖,2006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奖,2008年。 发表文章: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1.中风先兆证病因病机及防治的初步探讨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5;18(5):15。 2.王永炎教授治疗颤振病(帕金森氏病)经验探讨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19(4):15。 3.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脑血管病的中医病名探讨――附30例中医证候学分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6;2(3):30。 4.中风病外因致病学说的再认识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7;3(3):17。 5.复方通络液外洗治疗中风病后“手胀”的探讨 中国全科医学 1998;1(1):33。 6.偏瘫康复的中医学探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8;4(11):7。 7.王永炎教授应用化痰通腑法治疗急性期中风病的经验探讨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22(4):68。 8.中医治疗中风病的方药 中国临床医生 2001;29(3):12。 9.聪圣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30例临床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24(6):54。 10.偏瘫痉挛的中医证治探讨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25(5):62。 11.中风病偏瘫痉挛状态中医康复方案研究思路的探讨 中国医药学报 2002,17(8):487。 12. 希臣通舒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30例临床观察 中国中医急症 2003,12(2):113-114,2.5千字,1/4。 13. 偏瘫康复中两种中医方法作用特点的临床研究 现代中医药 2004,(2):15。 14.王永炎教授“松”与“静”的观点在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中国医药学报 2004,19(8):546。 15.Brain activation and deaction associated with relieving gastralgia using acupuncture: A fMRI preliminary study. Humen Brain Mapping 2006 Florence, Italy. Abstract Submitted. 16. “毒损脑络”学说的症状学研究思路探讨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29(7):448-450 17. 三七三醇皂苷对脑梗死后不同时点Nogo-A表达的影响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4):18-21。(通讯作者) 18. 三七三醇皂苷对大脑中动脉梗塞大鼠行为学、病理形态学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5):393-396(通讯作者)。 19. 多系统萎缩的证候研究思路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4):278-279。(通讯作者) 20.中风病发病阶段“毒损脑络”临床特征的初步分析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8):509-511. 21. Effect of Panaxtriol Saponins on synaptophysin and postsynaptic density-95 expression at different period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08,3(11):1212-1217. 22. 白细胞血小板凝集在中风病急性期的变化及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的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8,15(1):8-11。通讯作者。 23. 中风病急性期甲状腺激素变化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8,15(3):1-4。通讯作者。 24. 中风病高敏C反应蛋白变化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9,16(2):13-16。通讯作者。 25. 针刺对脑梗死后痉挛期患者脑功能重塑作用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6):507-513。通讯作者。 26. 左侧偏瘫患者上肢运动脑激活区与健康人对比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12):1464-1467。通讯作者。 27. 中风病急性期“毒损脑络"相关性实验室指标研究 北京中医药2010,29(3):163-166。通讯作者。 28. Low frequency electroacupuncture selectively decreases voluntarily ethanol intake in rats. Jing Li a,1, Yihuai Zoua,b,1, Jiang-Hong Yea,∗. Brain Research Bulletin, 2011 Nov 25; 86(5-6):428-34. Epub 2011 Aug 27. 擅长新冠感染抗原转阴后头痛、头晕、乏力、鼻塞、咳嗽咳痰、咽痛、食欲减退、味觉嗅觉减退、心悸、腹泻、失眠等后遗症状康复治疗。
立即挂号胡镜清
未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 神经内科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医学博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生计生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现任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会长。以中医病机病证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先后主持包括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培养指导博/硕士研究生40余名
立即挂号赵进喜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 肾内科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糖尿病肾病重点研究室主任、首届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优秀奖与中华中医药学会薪火传承高徒奖获得者、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会长、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名誉副主委,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等职,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学术继承人
立即挂号王世东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 肾内科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及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二区主任,师从吕仁和、赵进喜教授。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职。
立即挂号李建民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 肾内科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博士后流动站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站导师、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临床肾病学者、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常务副秘书长、中国中医促进会副会长兼肾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世界中医联合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血液透析质控中心专家组专家。国家自然基金中医中药学科同行评议评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奖评审专家, 中医类重点学科、重点专科评审专家,国内多家核心期刊编委、常委、审稿专家。
立即挂号时晶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 神经内科
姓名: 时晶 性别: 女 学位: 博士/博士后 职称: 主任医师 毕业院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专业: 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病学 导师资格: 硕士生导师 业务专长 1. 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病、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2.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如失眠、便秘、多汗、直立位低血压)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3. 老年期痴呆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4. 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状态、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科研工作 多年来从事老年痴呆、帕金森病、抑郁症等领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
立即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