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萌
副主任医师
出诊医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核医学科
评价
3.0
挂号量
0
好评率
0%
擅长: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癌、骨转移瘤核素治疗,PET/CT及SPECT/CT影像诊断
简介:
刘萌,女,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2008年8月至今从事核医学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肿瘤分子显像与靶向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等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等期刊上发表SCI论著6篇;参编专著及教材2部;获批或正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荣获2014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获奖人);美国核医学会《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最佳基础科学研究论著奖(第一作者);中国核学会同位素分会首届肖伦青年科技奖等奖项。学术任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多中心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
展开
专业擅长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癌、骨转移瘤核素治疗,PET/CT及SPECT/CT影像诊断
个人简介
刘萌,女,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2008年8月至今从事核医学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肿瘤分子显像与靶向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等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等期刊上发表SCI论著6篇;参编专著及教材2部;获批或正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荣获2014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获奖人);美国核医学会《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最佳基础科学研究论著奖(第一作者);中国核学会同位素分会首届肖伦青年科技奖等奖项。学术任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多中心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
点击预约
电话咨询
图文咨询
同科室可挂号医生
崔永刚
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核医学科
崔永刚,男,硕士,主治医师。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硕士学位。从事临床工作十余年,工作于临床核医学一线,专业基础扎实,主要从事SPECT/CT、PET/CT影像诊断、核素治疗及分子核医学研究,尤其擅长肿瘤核医学及内分泌核医学的影像诊断与核素治疗。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靶向分子探针的研制及PET/CT的临床应用。曾参与多项国家级、部级课题的科研工作,近几年在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十余篇,多次在国内外重要专业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及壁报展示。曾荣获第二届燕京肿瘤临床与PET/CT应用会议优秀青年医师论文奖,多次评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工会先进分子。 2013年曾参与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核医学》配套教材的编写工作,2015年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肿瘤学》第一版高校教材,2017年参编专著《今日冠心病学》。目前主要社会兼职:北京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核素治疗学组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立即挂号廖栩鹤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核医学科
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得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医学硕士学位,目前于北京大学医学攻读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型博士。在核医学、影像医学专业学习工作十余年,擅长PET/CT、SPECT、SPECT/CT各类疾病的诊断和核素治疗,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多项核医学临床和基础科研项目。
立即挂号孙宏伟
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核医学科
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2005年开始从事核医学临床及科研工作至今,主攻核素治疗方向,擅长甲状腺疾病的核素治疗,CT引导下穿刺活检,125I粒子治疗实体肿瘤等,2015年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学位。参加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的科研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著多篇,其中SCI收录2篇。现任北京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辐射安全与放射防护学组秘书,北京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科普宣传工作学组委员。
立即挂号王荣福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核医学科
王荣福,男,主任医师,教授,科主任,博士生导师,1955年9月生,福建南平市浦城县人,中共党员。医学和药学博士,全国“核技术及应用”重点学科-核医学学科学术带头人,第九届国家药典委员,国际原子能机构放射性药物国家协调员。1982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医疗系后留校从事核医学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1990年国家公派法国留学,并于1992年和1995年分别毕业于法国巴黎五大和图卢兹三大获医学(MD)和药学(PhD) 双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至今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工作,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核医学系主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兼研究室主任及国家药品临床试验机构—放射性药物专业负责人,兼任北京市普通高等学院“医学物理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核医学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评价专家,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和卫生部医药卫生同行评议专家,卫生部卫生技术专业考试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对外联络工作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美国、欧洲核医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会员,现任中华核医学分会秘书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核医学装备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核学会同位素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核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医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核学会副理事长。兼任《Eur J Nucl Med & Mol Imaging》、《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外审专家,《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和《中国肿瘤影像学》杂志副主编;《中华核医学杂志》、《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同位素》和《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常务编委;《癌症》杂志责任编委;《北京医学》、《中国医学临床影像杂志》和《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等10多种专业学术期刊编委。主要从事分子核医学包括放射性药物研发、单克隆抗体放射免疫显像和治疗、受体研究、基因显像和治疗等,临床核医学包括甲亢、肿瘤核素诊治、符合探测正电子成像应用研究等。多次应邀讲学和参加重大国际、国内专业学术会议并作大会论文报告,受到国际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论著和摘要30多篇被SCI收录,2007年12月发表在本专业领域最高学术水平的美国核医学杂志《Meng Liu, Rong Fu Wang (通讯作者), Chun Li et al. J Nucl Med, 2007, 48(12): 2028-2036.》的论文(影响因子为5.915),被美国核医学杂志评为最佳基础科学研究优秀论文奖。参加编写专著30部,主编五年制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核医学》、《核医学要点与自测》和北京大学医学部长学制《核医学》教材,《核医学教学实习片》、《核医学助学课件》和《核医学网络课程》;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第七版《核医学》,《核医学教师用书》、《核医学实习指导》、《核医学学习指导和习题集》和《教学光盘》配套教材;主编《符合线路探测正电子成像与临床》和《PET/CT肿瘤诊断学》2本专著。多次获得国家级、部委级及973计划、985工程I、II期科研课题基金资助。长期从事医药学研究,成绩显著。历年来曾获福建省和团中央“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奖章;美国核医学荣誉奖、香港紫荆花医学科研金奖、核医学卓越贡献奖、基础与临床医学结合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名医成就奖、优秀论文奖和优秀教师奖、继续教育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医德标兵、《American Medical of Honor,USA》;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北京大学《核医学》精品课程等、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世界联盟核医学与生物学大会和美国核医学年会优秀论文奖。擅长核医学诊断及治疗。
立即挂号康磊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核医学科
影像医学和核医学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科室副主任,教学主任,北京市科技新星。 熟练掌握核医学科PET及SPECT各项检查和核医学治疗,认真完成核医学报告的书写、审核及放射性碘治疗等每项临床工作。在从事核医学医教研工作的同时,一直致力于肿瘤靶向示踪的创新及活体评价技术的发展,围绕“如何创新肿瘤靶向显像”和“如何深入发掘已有显像的应用价值”这些分子影像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选择特异性的生物标记物为研究切入点,发挥放射性核素无创示踪的优势,自行设计并构建了一系列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型肿瘤靶向放射性分子探针。 2014至2019年每年赴美国及欧洲参加美国及欧洲核医学分子影像大会,多次进行口头报告及壁报交流,并入选2019年SNMMI大会highlight。 社会任职 中国核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会核药学与标记化合物专业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PET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转化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固体靶核素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核医学专业学组委员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对外及辐射防护学组副组长 获奖荣誉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核学会核医学领域重要奖项——肖伦青年科技奖2019年美国核医学年会SNM获CMIIT(Center for Molecular Imaging Innovation & Translation)青年学者奖第一名(全球每年仅一人)2018年美国核医学年会SNM Travel Award、2018年美国SNM英文演讲比赛北京赛区一等奖(第1名)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一届授课比赛三等奖北大医院英文讲课比赛三等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科研希望之星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等奖项 科研成果 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59篇,SCI收录论著33篇,总影响因子267.903,其中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9篇,SCI收录论著19篇,总影响因子120.602,总引用334次,其中影响因子高于12分4篇,大于5分9篇,单篇最高引用205次。包括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论文J Clin Invest (IF 13.765)、Nat Commun (IF 12.353)、核医学领域Top1期刊J Nucl Med (IF 7.022)和Top2期刊Eur J Nucl Med Mol I (7.704)等杂志。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应急管理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计划、新星交叉学科合作课题、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基金、教育部、北京大学等课题,并参与多项国家、部级项目研究。申请美国专利1项,国家专利3项,获得国家专利1项。参编五年制及八年制人卫社核医学教材2部。
立即挂号轻松扫一扫 预约挂号没烦恼
公众号:预约陪诊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