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

本词条由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内科 陈凤鸣

审核认证

编审专家
陈凤鸣
百科专家团

陈凤鸣

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中医内科

预约挂号
  • 疾病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饮食
  • 护理

疾病概述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由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70%,以中老年患者多见,女性与男性患者的比例为1:1。该病主要发生在汉族,少数民族少见。

脑梗死

就医指南

临床症状:偏瘫、偏身麻木、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记忆障碍、精神改变、头晕、头痛、意识障碍、视觉障碍等。

好发人群:中老年人、长期吸烟酗酒的人、肥胖的人等。

并发疾病:吸入性肺炎、压疮、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营养不良、肺栓塞、应激性溃疡等。

常用检查: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数字减影、磁共振动脉成像、心电图检查、眼底检查、脑脊液检查等。

就诊科室:急诊科、神经内科。

治疗周期:药物治疗一般为一到两周,康复时间一般为三到六个月。

是否医保:部分医保。

常用药物:呋塞米、硝苯地平、美托洛尔、卡托普利、氯沙坦、格列本脲、二甲双胍、阿卡波糖、阿司匹林、依达拉奉等。

病因

主要病因

一、动脉粥样硬化

若是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会导致脑梗死。

二、心源性栓塞

心源性栓塞指的是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导致血管急性闭塞或者是严重狭窄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引发的脑梗死。

心源性栓塞的常见病因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血栓、充血性心力衰竭、人工心脏瓣膜、扩张型心肌病等。

三、小动脉闭塞

小动脉硬化会导致患者出现脑梗死。

四、其他病因

部分少见病因,也可能会出现脑梗死。

主要为各种血管炎、血管畸形、夹层动脉瘤、肌纤维营养不良、脑淀粉样变性、血液系统疾病等。

五、不明原因型

大概三分之一的脑梗死病因不明。

一般考虑是因为包括两种或多种病因、辅助检查阴性、未找到病因和辅助检查不充分等情况导致的。

诱发因素

一、血栓形成

一般是由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

反复的形成血栓,从而导致管腔闭塞。

管腔闭塞会导致脑动脉内栓塞事件发生或原位脑动脉血栓形成,从而导致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发生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二、动脉到动脉栓塞

主要指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脱落的栓子,堵塞了远端动脉血管。

能够导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从而引发脑梗死。

栓子一般为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碎片和动脉粥样硬化部位形成的血栓。

三、载体动脉病变堵塞穿支动脉

穿支动脉闭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可会引起脑梗死。

一般是由血栓形成或者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覆盖穿支动脉开口引起。

四、低灌注

低灌注严重时可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从而引起脑梗死。

症状

典型症状

一、偏瘫、偏身麻木

偏侧肢体无力、麻木。

手握物体掉落。

跌倒,不能独立行走。

偏侧面部麻木、口角歪斜。

二、言语障碍

言语不流利、说话不清楚。

不能命名或断续语言。

语言理解受限,听不懂他人说话。

严重者无法说话。

三、吞咽困难

突然发生吞咽困难或饮水呛咳。

常伴有吐词不清。

四、记忆障碍或精神改变

突发记忆障碍,认知功能减退,如刚刚发生的事情记不起来,计算能力下降。

精神改变表现为性格突然改变,如以前开朗的突然变得沉默寡言。

约半数患者起病时有意识障碍,但持续时间短暂。

头晕、头痛等

急性起病时可有头晕、头痛、局限性疼痛、呕吐等。

意识障碍

神志不清,呼唤无应答。

抽搐。

视觉障碍

视野受损,面前的物体只能看见一部分。

视物模糊,甚至视力丧失。

伴随症状

一、发作前症状

部分患者在疾病发作前会出现以下几种症状:

身体不同部位感觉麻木。

肢体无力感。

头晕。

黑矇。

二、发作时症状

患者在脑梗死发作时主要出现以下几种症状:

饮水、进食呛咳。

吞咽困难。

声音嘶哑或失声。

意识障碍。

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头痛、眩晕。

意识改变,如嗜睡、昏迷。

就医

就医指征

若是突发说话不清楚或者是出现偏瘫、头痛、嗜睡及昏迷等症状,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者是拨打急救电话。

若是感到身体不同部位出现麻木、肢体无力感、头晕等,建议及时就医。

诊断标准

是否长期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

是否出现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头痛、呕吐甚至意识障碍等症状。

发病24小时后脑CT是否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并且在发病后2~15天是否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

在脑梗死的数小时内,病灶区即有MRI信号改变,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改变。

治疗

治疗方针

一、静脉溶栓药

若是患者符合溶栓适应证,可以在溶栓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是治疗脑梗死最主要的恢复血流措施。

一般溶栓药选择使用阿替普酶(rt-PA)和尿激酶。

发病4.5小时内静脉注射阿替普酶(rt-PA)。

发病6小时内无法应用阿替普酶(rt-PA)时可能会用尿激酶。

二、抗血小板聚集药

脑梗死发病后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聚集剂。

主要作用为预防心内新血栓形成,同时防止血管内血栓增殖扩展,避免症状加重。

药物选择一般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

三、脱水降颅压药

主要作用为减轻脑水肿,同时防止脑疝形成,降低病死率。

脱水降颅压药是治疗脑梗死伴有脑水肿,并且预防脑疝的主要措施之一。

药物选择一般为高渗脱水剂、利尿药、糖皮质激素。

四、抗凝药

主要适用于合并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风险者,一般选择预防剂量的抗凝药物进行治疗。

大部分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脑梗死严重程度,在发病后1~14天之间使用抗凝药物。

医生要在严格观察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和时间后,一般会先给予肝素钙治疗,也可以选用双香豆素乙酯,剂量会随时调整。

五、神经保护剂

一般选择使用钙通道阻滞药、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药、自由基清除剂、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节苷脂等神经保护剂。

药物选择一般为依达拉奉、胞磷胆碱、丁基苯肽等。

六、脑保护剂

主要用于可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药物选择一般为有自由基清除剂、阿片受体阻断剂、电压门控型钙通道阻断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断剂、镁离子和他汀类药物等。

七、降血压药

药物选择一般为钙离子拮抗剂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

八、调整血糖药

若是患者血糖过高可以选择使用二甲双胍等降糖药调整。急性期可给予胰岛素调整血糖。

血糖过低可静脉注射葡糖糖等。

九、降血脂药

一般选择使用他汀类药物。

十、中药制剂

药物选择一般为丹参、川芎嗪、三七和葛根素等。

主要通过活血化瘀来改善脑梗死症状。

十一、降纤治疗药

一般药物选择为巴曲酶、降纤酶和安克洛酶等。

十二、其他治疗药物

丁基苯酞、人尿激肽原酶是近年国内开发的两个新药。

对脑缺血和微循环均有一定改善作用。

手术治疗

一、手术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梗死面积较大,出现了严重的意识障碍危及生命的患者。

手术是否进行需要由外科医生评估。

二、手术方式

1、颈星状交感神经节封闭

主要适用于可减轻脑梗死的症状。优点在于操作简易,并且无须特殊的器械和药物,所以比较常用。

此种治疗方法一般在早期进行,并且开始越早,疗效越佳,起病24小时内封闭可明显好转。

若是患者患有严重肺气肿则禁止使用,并且患者若是开始抗凝治疗也不宜使用。

2、血管内介入

主要作用为可以减轻栓子对血流的阻塞,以此增加脑部的血流量。

一般包括动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血管成形术以及支架置入术等。

主要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脑底异常血管网病(烟雾病)、各类炎症性闭塞等。

3、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主要适用于颈动脉明显狭窄阻塞。

主要作用为让狭窄的动脉再通。

4、骨瓣减压术

主要适用于严重的颅高压有脑疝形成征象的患者。

饮食

饮食调理

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营养充足。

尽量选择少油少盐的烹饪方式,促进易于消化和吸收。

多选择蔬菜以及水果,同时保证蛋白质摄入充足。

若是患有糖尿病,则应该不吃含糖食物。

避免含盐高的食物,如咸肉、咸菜、熏酱食物等。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品,例如咖啡、浓茶等刺激食物。

若是患者吞咽困难可以选择泥状或糊状食物,或留置鼻饲管。

昏迷的脑梗死患者可经鼻饲管管少量多次补充水,保证水分摄入。

护理

日常护理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原发病。

尽早戒烟戒酒,并且远离二手烟。

保证饮食多样化。

低钠饮食。

少吃糖类以及甜食。

保持良好的心态。

肥胖的患者要积极减肥。

预防措施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防止血栓形成,预防复发。

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有抗凝指征时使用。

抗血小板药物:常规应用阿司匹林等。

控制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控制体重等。

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低密度脂蛋白降至2.07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

展开全部

脑梗死推荐专家

陈凤鸣

陈凤鸣

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中医内科

擅长: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支、肺气肿、哮喘、肺结核、肺炎等呼吸病及内科常见病、多发病

预约挂号

脑梗死推荐科普

轻松扫一扫 预约挂号没烦恼

公众号:预约陪诊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