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嘴不停说话是什么精神病

    在精神疾病领域,可能导致嘴不停说话的情况有多种,例如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等。1. 躁狂症:患者处于躁狂发作期时,常表现为言语增多、语速加快,话题转换频繁,且说话时情绪高涨、精力充沛,可能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想法、计划等,难以被打断。2. 精神分裂症: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言语性幻听,会与幻听中的声音对话,导致嘴不停地说话,其言语内容可能混乱、不连贯,旁人难以理解。

    彭祖贵

    主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精神科

    2025-02-14

  • 抑郁症“三低”症状

    抑郁症“三低”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除此之外,还可能伴有睡眠障碍、食欲不振、自我评价降低、注意力不集中、自杀观念及行为等症状。1. 情绪低落:患者常感到悲伤、绝望、无助,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失去热情,整日愁眉苦脸。这种情绪状态持续时间较长,且不易缓解。2. 思维迟缓: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言语减少,语速减慢,声音低沉。患者自觉脑子好像生了锈,思考问题困难,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

    彭祖贵

    主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精神科

    2025-02-14

  • 心里着急发慌烦躁是什么病

    心里着急发慌烦躁可能与多种疾病有关,如焦虑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1. 焦虑症:患者常莫名紧张、不安,伴有心慌、烦躁等症状,可能还会出现睡眠障碍、过度担忧未来等情况,严重影响日常生活。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身体代谢加快,从而引发心慌、烦躁、易怒,还可能有多汗、手抖、食欲亢进但体重减轻等表现。

    彭祖贵

    主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精神科

    2025-02-14

  • 抑郁导致的躯体症状

    抑郁可能导致多种躯体症状,如头痛、胃痛、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1. 头痛:抑郁引发的头痛可能是双侧头部的紧箍样疼痛,也可能是单侧的搏动性疼痛。其程度轻重不一,可能会持续发作,影响日常生活。这通常是由于抑郁状态下,神经递质失衡,导致脑血管收缩功能异常。2. 胃痛:常表现为上腹部的隐痛、胀痛或灼痛。可能在进食后或空腹时加重,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反酸等症状。抑郁情绪会影响胃肠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分泌,进而引发胃部不适。

    彭祖贵

    主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精神科

    2025-02-14

  • ptsd代表什么心理疾病

    常见的心理疾病有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1. 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快乐感、自责自罪、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严重时可能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会对日常生活、工作、社交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2. 焦虑症:患者常常处于过度担忧、紧张不安的状态,可能伴有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手抖、出汗等身体症状,常因过度焦虑而难以集中精力,干扰正常生活节奏。

    彭祖贵

    主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精神科

    2025-02-14

  • 发脾气的时候像发疯一样控制不住是什么病

    在医学领域中,发脾气时像发疯一样控制不住可能与多种疾病有关,例如躁狂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癫痫等。1. 躁狂症:这是一种心境障碍,患者情绪高涨、易激惹,可能会突然发脾气且难以控制,常伴有言语增多、活动增多等表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身体代谢加快,患者容易激动、烦躁,发脾气时可能较为剧烈,还可能伴有多汗、心慌、手抖等症状。

    彭祖贵

    主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精神科

    2025-02-14

  • 怎样缓解考前紧张焦虑

    深呼吸训练、运动锻炼、听音乐、饮食调节、心理暗示等方法有助于缓解考前紧张焦虑。1. 深呼吸训练: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或躺下,闭上眼睛,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再缓缓地呼气,重复几次。这样可以帮助放松身体,减轻紧张感。2.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释放身体内的压力荷尔蒙,如跑步、瑜伽、游泳等。运动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睡眠质量,从而缓解焦虑情绪。3. 听音乐:选择舒缓、轻松的音乐,如古典音乐、轻音乐等。

    彭祖贵

    主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精神科

    2025-02-14

  • 非血统妄想症的症状

    非血统妄想症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精神障碍,其症状主要有坚信自己非亲生、对亲人态度转变、幻想亲生父母身份、对家族病史怀疑、出现身份认同混乱等。1. 坚信自己非亲生:患者会毫无根据且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并非父母亲生,即使面对确凿的证据也难以改变想法。这种信念在患者心中根深蒂固,可能会反复提及并寻求所谓的“真相”。2. 对亲人态度转变:由于认为自己非亲生,患者对原本的亲人态度可能发生巨大变化,如变得冷漠、疏远,甚至产生敌意,不再像以往那样亲密和信任。

    彭祖贵

    主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精神科

    2025-02-14

热门文章

免费提问

累积已解决23245个网友的问题